Member-only story
AI 时代的真稀缺技能:从「有技术」到「会洞察」
与其继续在技术竞赛中疲于奔命,不如走向价值链的前端,把握真正的需求,赢在未来。
我在大学教《信息系统开发》已有十余年。在此期间,我对编程技术的传授从未犯过难,但学生们的项目选题,却总让我头疼。年复一年,总有人围着诸如《二手书交易系统》、《校园二手商品买卖系统》、《图书馆占座系统》这样乏善可陈的题材打转。究其原因,并非技术卡壳,而是在如何挖掘用户的「真正需求」这件关键能力上出现了短板。
想想看,在这个 AI 浪潮已经呼啸而来的年代,我们对能力价值的判断早已在悄然转变。2024 年的上半年,我还在课程中教学生使用 Deepseek 和 Open Interpreter 进行对话式开发,让他们借助智能助手来辅助编写代码。下半年,Windsurf Cascade 和 Cursor Agentic 等工具就已使得根本不会编程的产品经理,能轻松打造出冲上付费榜首的 App(比如「小猫补光灯 Pro」)。技术的快速普及让解决方案变得并不稀缺,而如何从一片泛滥的技术可能性中敏锐捕捉、挖掘并定义出「真需求」,加速成为了当前最稀缺的能力。
在这个大趋势下,如果你还只是抱着自己会点技术(例如编程语言)而沾沾自喜,甚至因此有意无意关闭了学习的通道,那么我必须提醒你:赶紧醒过来吧!看看梁宁老师的《真需求》。
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对产品背后的成功逻辑有全新认识。不仅能认清那些轰动一时或默默失败的产品背后真正的成因,更能掌握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用以判断一个创意、产品或服务的内在逻辑是否真正成立,并预判它能否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里不断生长。
当你拥有这种审视能力,再回过头去看那些《二手书交易系统》或《图书馆占座系统》,就不再是盲目热情地上手开发,而是先拿着书中提供的方法论和视角好好拆解:用户的深层痛点是什么?自己真的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
你会发现,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将大幅拓宽,不仅仅拘泥于眼前的任务,而是能「见人欲见而未能见,行人欲行而未能行」。你为自己制造了足够长的坡道,积累下足够「黏」的「雪」,从而滚出更大的雪球。这是一条走向真正成功的路径,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个期末作业的要求。
那么,《真需求》究竟给你什么?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你理解用户行为背后的不同层次潜意识驱动,帮助你厘清那些表面需求与深层动机的区别。通过书中的分析框架,你不再只是盲目满足显性需求,而能精准聚焦真正牵动决策、引导用户行动的「隐藏关节」。这意味着,你不仅能设计更有生命力的产品,也能在团队协作、市场分析、职业发展中始终站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