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卡片笔记写作法为什么管用?
有效降低自己的思考、记录与写作成本,轻松愉快创作长文,享受心流体验。
疑问
《卡片笔记写作法》(How to Take Smart Notes) 一书的热销,和一系列双链笔记的出现,使得这种更为「现代化」的笔记方式显得非常酷。最近看文章和刷视频,总能遇到有作者感慨对该方法「相见恨晚」,随后进行一番解读。
很多读者和观众看后,会羡慕不已,然后给这些内容点赞。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卡片笔记写作法为什么管用?如何有效发挥作用?为什么很多人高呼「过瘾」,而另一些人嗤之以鼻呢?
我最近重读《福格行为模型》,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感悟。故写作本文为你分享。
动机
在我看来,卡片笔记和传统写作 (胸怀锦绣,下笔千言,甚至滔滔不绝) 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普通人写作「动机」这个事儿是不是有合理的预判。
很多人会购买健身房的年卡,然后很快就不再去了。这一笔进项,对于许多健身房来说,足够可观,且喜闻乐见。有趣的是,即便很多人听说过类似的故事,也不能抵御自己「付费购买健身年卡」的冲动。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有充分的动机,会坚持健身。那些意志不坚定,导致花冤枉钱的事儿,一定不会出现在自己身上。
这事儿当然不止体现在健身房,你耳熟能详的例子应该还包括购买软件的年度会员功能订阅等。甚至,因为有时候促销,人们会一口气买它若干年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不止一项研究的科学证据显示,人们会显著高估自己高水平动机的持续性。
而实际情况则不然。动机并不会一直悬空在那里,而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来波动。换句话说,你无法指望动机是个「永动机」 ,只做工不耗能。既然要耗能,原料之一便叫做「鸡血」。所以你会常听说一种叫做「打鸡血」或者「画大饼」的行为。你不要嘲笑这种行为很 low ,对于某些人来说,它非常有效且必要。
回到我们的主题(写作)。普通人会对自己的写作动机有过高的预期。例如说从今天开始,每天一千字,一个月搞定硕士毕业论文;或者每天 500 字,半年搞定一本小说……
实际上,几乎没有人能够保障这样的稳定输出意愿。动机并不能持久高涨,怎么才能确保持续输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