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差生文具多,纸和笔才是笔记王道吗?

你得区分「高效输出」与「锻炼头脑」

Shuyi Wang
13 min readJan 23, 2023

迷茫

2020 年以来,个人笔记工具领域发展迅猛。几乎每一个季度,我们都能看到令人激动的新产品出现。Roam Research, Obsidian, LogSeq, Muse, Flomo, Heptabase, Tana…… 这一系列的名称,说明了数字技术已经在个人知识管理这个领域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

可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逐渐甚嚣尘上。

不要用这些花里胡哨的数字笔记工具了!差生文具多。光磨刀不砍柴有用吗?唯有使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记录,才是正道。

2022 年末,”Antinet Zettelkasten” 一书的出版,更是让这种声音量级陡增。一时间,「纸笔即王道」口号的拥趸们底气十足,四处布道。

很多数字笔记用户,面对着自己购买或者订阅的单据茫然无措:

莫非这次又被笔记工具的开发商收了智商税?

这种怪象,不由得让我陷入了思考。我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在 21 世纪放弃新的技术进展,转而选择拥抱 20 世纪乃至更久之前的技术?这就如同你家燃气灶点火装置有点儿不灵敏,你于是干脆抄起斧子进山砍柴一样。

我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了本文中,分享给你。

目标

借助「第一性原理」,我找到了一个核心问题:

记笔记的目标是什么?

你可能对这个问题非常不屑,觉得这有什么可讨论的?记笔记,难道不是为了……?

且慢,但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其实人们心中的答案并不相同。有的时候,笔记用户坐而论道,常会有鸡同鸭讲的感觉。有时目标差别之大,会让笔记用户们从理性讨论迅速滑向激烈争论,乃至发展到人身攻击的地步。

我原先对这种现象不理解。按说对笔记如此感兴趣甚至痴迷的人,都应该属于「知识工作者」。都是有身份证的人,怎么会发生「对喷」甚至相互辱骂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突然发现了这个秘密 — — 看上去相似性很高的「知识工作者」群体,由于对笔记作用不同理解,至少划分出了两种截然对立且固执己见的阵营。

这两个阵营,咱们权且称作「高效输出」派和「锻炼头脑」派吧。

高效输出派的目标,就是提高知识成果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写文章、写书、完成项目报告,或者在新媒体领域做播客和视频等。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让成果奔涌而出,避免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最终拖延的结果发生。这些知识产品输出后,是不是要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长期记忆?他们其实并不关心。甚至,有的人会认为项目高效完成了,对应的内容能早点儿从头脑中清空…

--

--

Shuyi Wang
Shuyi Wang

Written by Shuyi Wang

PhD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Former Adjunct Faculty at UNT. First Prize Winner of HackNTX 2018.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