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提示词里的大模型「人设」,有用吗?
咱们用事实说话
疑惑
在《如何更好地撰写提示词?》一文里,我给你详细介绍了如何优化提示词,与大模型高效交互。
其中,我提到了「使用角色设定」这一项。不过有不少小伙伴对此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这纯属是多此一举。
大模型就是大模型,你告诉它需要干什么不就完了?装模作样弄个「角色设定」,有必要吗?
恰好,我这里有个新的例子。起因是朋友发来了一张图。
例子
图片来源不可考,咱们今天也不探讨其中列出条目的准确性以及是否公允。不过我相信很多导师和研究生看完,兴许心里五味杂陈。
朋友发来图片的同时,问了个问题:
如果我把这个输入到 gpt 智能体的规则设定里面会咋样
好问题总会激发好奇心。不过我想这事儿应该还用不上「智能体」,直接灌给大模型就好了嘛。
尝试
说干就干,我拿出 Claude 3.5 Sonnet 新版,把图片喂给它,然后输入提示词:
假设你有这样的人设,下面咱们对话
大模型立即在调整自己的认知。
它回答道:
这张图片看起来是在描述研究生阶段的一些不良表现和问题行为。在进行角色扮演之前,我想确认一下您的具体意图:您是想让我扮演一个有这些问题行为的研究生,然后进行对话吗?
这些行为包括:
不专注于科研,只想找工作(考公务员等)
对导师的指导不满意
不积极与导师沟通
不及时回复导师
论文进展不理想
心理状态欠佳
与同学发生冲突
等等
请问您想要我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便我们能开展有意义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