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摸索那么多工具后,怎样才能避免「效率成瘾」?

思考一下,怎样利用工具才能让自己轻松快乐,那可能你会走得慢一点,但是更可能走得足够勤,足够远

Shuyi Wang
Dec 30, 2022

(本文首发于 知识星球「玉树芝兰」

星友 Jcak 提问:

老师平时探索这么多工具,是怎么克服效率成瘾的呀?很多时候我们对感觉工具对形式的重视,反而制约了内容创作的激情。之前看过一个 blog post,印象非常深刻,那个布朗大学的老师直接用一个 txt. 文件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内心的秩序显然比工具的 fancy 更重要

我的回答,一不留神写得多了些。在知识星球里,答案有字数限制,结果放不下了。所以我干脆新开一个帖子。下面便是我对 Jcak 星友的答复:

谢谢提问。这是个好问题。其实我曾经走过很长时间的弯路。因为手里有了「锤子」,所以到处找「钉子」。也就是因为学会了某个工具,就天天想着去用上,还得是充分用上,榨取它能提供的每一分优势和益处。颇有一种「上街捡不到钱就算丢」的感觉,也就是你所说的「效率成瘾」。

今天,如果你时常泡在某些知识管理群组中,兴许也会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

软件 B 的这个 X 功能太棒了,我能否用(自己更熟悉的)软件 A 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如果获得了群组里别人的否定答案,你可以隔着屏幕感受到提问者的难过。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为了用到 X 功能,就不得不重新投入巨大的成本去学习软件 B ,直到也把它变成自己「熟悉的应用」。

我原先也这样。我从上博士那时候使用 Emacs + orgmode ,基本上把自己的工作 all in one 了。科研、上课、记事儿、做计划安排…… Emacs 里面安装的个性化宏命令,有好几十条,甚至还专门学了 Emacs Lisp (不过一直在入门水平徘徊),确实是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后来我买了 Macbook Pro ,操作系统发生了变化。可为了把自己手头儿的 Emacs 配置在不同机器间迁移,我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去学习开源同步软件和优盘版操作系统的使用。其后果绝对不是效率提升,而是一来耽误了时间,二来一旦新的任务与手头儿的工具难以兼容,我干脆就不想干活儿了。

因为缺乏移动端的问题,我在 2016 年不得不放弃了 orgmode ,改用其他笔记工具。但是那股子恨不得 all in one 的劲头儿,还是没有变化。每当看到一个新工具拥有优秀特质,就恨不得要把它发挥出来,因此来回来去折腾数据。这中间,我吃过很多亏,甚至浪费过不少宝贵的机遇。

后来我对待软件工具态度的改变,回想起来是两个原因促成的。

--

--

Shuyi Wang
Shuyi Wang

Written by Shuyi Wang

PhD in Information Science.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Former Adjunct Faculty at UNT. First Prize Winner of HackNTX 2018.

No responses yet